曉劇場《夏日微涼夜話4:闇夜的小路上》
另外一組觀眾魚貫入場,其中少數幾位頭套紙袋,被帶到樹下,由演員帶領大家進行一種故事中的處決行動。雖說實際執行的方式乃是讓他們背對我們,雙手放在腰臀之間,每人手上一顆白色汽球,讓剛剛現場尋獲權杖的觀眾揮舞棍棒來刺破氣球;奇怪的是,當現場許多觀眾興奮高亢起來,一種虛擬表演行為下流露的集體暴力氣氛,反倒是整晚最讓筆者感到不寒而慄的時刻!
影響‧新劇場《浮島傳奇》
「虛構的傳奇為主、真實的文史為副」並不表示《浮島》脫離了地方性,而更可以說明,藝術創作的虛構本能是為了打造一個比現實還陌生的想像世界,在裡面觀看、觸碰故事的人,藉此滋長對生活週遭,對時間與空間的感覺能力,把「地方」變成一個升空的氣球,氣球升空的距離與去向,依隨觀看的每一個人的,感覺、想像與夢想決定。
曉劇場《夏日微涼夜話4:闇夜的小路上》
如何製造恐懼氛圍,成為這齣作品中,最大的課題。對觀眾來說,在充滿移動性與外界干擾的表演空間裡,如何從演出的現實環境裡尋找出屬於自己的恐懼。對團隊來說,該處理的恐懼該也是如此吧。
《2016樹下人情味》
環境舞臺一直有許多不可抗拒因素,如當天引樹人講古有鳥鳴,講者談天有飛機聲,樂團演奏更有貝多芬(垃圾車音樂)來串場,但三者如文中所述,發出巨大的能量,讓環境音轉化為裝飾奏,點綴著厚實的節目內容。
福爾摩沙芭蕾舞團《悸動Emotion》
〈冬之旅〉中的伶娜們表面上看來是退居次位,將光環拱讓飾演失意男子的邱主恩及Oreščanin;然而,若沒有其他舞者們的烘托,失意男子必將完全失色。芭蕾技巧在此作中不是唯一的構築元素,而是成為整齣作品的骨架來支撐大格局,真正撐起骨架的網狀結構則是發自深層、由內而外的情意表達。
弦外之音團《張正傑親子音樂會─兒童歌劇院》
或許有人認為以喝養樂多為媒介,可以為孩子建立飲酒歌之間的連結嗎?筆者以為,這場觀眾年齡層很廣的表演,即便是小孩子,也從兩、三歲到即將就讀小學的範圍,愈小的年紀認知出兩者關聯的可能性愈低,而主辦者的用意是讓孩子感到開心,能藉此了解音樂的背景則更佳,倘若不能產生直接或間接的聯繫,也能在孩子的童年回憶中創造一個印象深刻的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