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堂、座談紀錄

從戲劇建構到劇場評論(評論講堂──吳政翰「戲劇評論與寫作」紀錄)

吳政翰〈戲劇評論與寫作〉

書寫評論時,要謹記「戲何以為戲?」,避免過於文化論述。評論必然是主觀,重點是讓讀者了解自己主觀的脈絡,讓他們進去自己的書寫世界。而書寫評論時要注意評論的發表平臺、誰是讀者?書寫方式和用詞會不一樣。最後,評論本身也是一種創作,有感受、有論述,是建構,也是說故事。


新評種

嘿,你還記得記憶中的天光嗎?

新評種:李承曄
影響‧新劇場《浮島傳奇》

在演員的表演部分,導演所取用是讓「身體」大過於「語言」。借由演員的「身體」表演來述說著故事情節,「語言」則變得次要,用在於描述與引導的功能。也因為這「身體」因素,使得當中的「互動」變得更加重要。「互動」的意圖,在此作品裡可見到觀眾跟著表演者,開始利用自己的「身體」來探索這個環境。


新評種

戲劇與舞蹈交會的藝陣想像

新評種:羅文君
秀琴歌劇團《番婆弄昭君》

像這樣劇團與學校產學合作經驗開啟了一個好的範例,是否除了學校提供舞蹈表演者讓團隊豐富作品呈現,學生們亦可從中習得團隊業界經驗之外,舞蹈系老師們是否可以藉此機會協助學生們在編排舞蹈過程當中有更多劇作文本背景深入研究的訓練,讓舞蹈在戲劇作品演出當中有更多的交集互惠。


新評種

戶外的音樂展演?還是戶外音樂的展演

新評種:葉佩玲
台灣藝術家交響樂團《古城四部曲 – 台南音樂DNA排序創新展演》

燈光在一些段落加入,跟隨音樂起伏舞動,在四周大樓牆上出現亮麗圖案;又或是燈光打在觀眾席再回到舞臺上,把音樂會的表演區域延伸至樂池外,至外在建築物,至空中。彷如讓音樂穿梭於環境中,讓音樂有了立體畫面,有了與環境共鳴的互動,是一次較特別的音樂體驗。


講堂、座談紀錄

評論講堂──陳品秀「舞蹈評論與寫作」紀錄

陳品秀〈舞蹈評論與寫作〉

舞蹈的特點,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人在動。一人在動、或是多人在動。「動」這件事,是時間,「身體在動」就有空間的變化。時間與時間這兩種元素交疊,又因此產生出很多的變化。這裡頭還有音樂,而音樂裡頭就有所謂的節奏。還有其他的劇場性東西,如服裝、燈光等等。再來就是「怎麼動」,而這點就牽扯到舞蹈風格這件事情、牽扯到創作者主觀的選擇。


新評種

找尋失落的親密關係

新評種:賴思伃
影響‧新劇場《浮島傳奇》

全劇結合解謎、古蹟導覽、裝置藝術體驗、親子互動問答、歌隊與戲劇呈現,讓觀眾以冒險者的身分,在尋求寶藏的旅途中,挖掘出黃金城繁華與凋零的過去,希望勾起觀眾珍惜當下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