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堂、座談紀錄

「種藝‧眾議:關於藝術節──策不策展沒關係?」專題座談紀錄

專題座談:「種藝‧眾議:關於藝術節──策不策展沒關係?」

過去對製作的概念是著重在舞臺上發光發亮、演出完整度的。而現在談製作,早在創作的過程,某一環節,便可作為呈現,並做出論述,強調「誰來定位這些作品」、「誰來決定這些作品可呈現什麼樣的場合」等等。現今策展工作有許多面向,如在一檔藝術節中誰來選擇舞臺空間、誰來選擇適合這些空間的製作,也包含管理及整理藝術家的介紹,及其相關論述。


新評種

關於求生的自我意識

新評種:李承曄
末路小花《水管人》

演員們不定時以圍繞方式,行走在放置於中央的水管四周。這個造形畫面,像似一個大時鐘,演員們的移動則像是時鐘上的刻度,意象與所謂日常生活相互呼應,進而帶出日常、被規律下的生活情境。


新評種

生命團塊的寓言體悟

新評種:羅文君
古名伸舞蹈團《沙度》

演出內容直述式的起承轉合,是一般觀眾都能夠親易接受產生共鳴的鋪陳結構,舞者蘇安莉亦藉著其收放自如的舞蹈肢體演出搬演紅衣女孩鮮明的角色個性。其中一段紅衣女孩以語言引導黑衣舞者們帶動她不落地的行進方向與身體姿態的改變,過程中充滿著一種身體凝鍊張力的緊張感,舞者們以極佳的默契與信賴完成該段演出,讓人印象深刻。


新評種

寓言人生,老少皆宜

新評種:葉佩玲
身聲劇場《阿勇的黑白人生》

演員身兼說書人、樂手和操偶師,當演員在表演區前聚集討論阿勇在社會主流眼光下的形象,或是嘲諷或是認同,形同說書;當阿勇以皮影偶出現在表演區後方白布上,演員操作皮偶演出故事情節,又回到劇情本身。演員轉換身分,變化多端的聲音、靈活的肢體動作,配上節奏強烈的峇里島打擊音樂,把看似嚴肅議題妝點得色彩斑斕,宛若闔家歡樂的兒童劇。


新評種

與觀眾的距離──環境舞蹈的觀演關係

新評種:葉佩玲
稻草人現代舞蹈團─懸疑舞蹈劇場《今日‧事件》

因舞蹈演出缺少了語言作為溝通工具,如何令觀眾與表演者產生真正的對話,而非形式上的觸碰,這不單是《今日.事件》需要處理的問題,而是一般環境劇場式舞蹈容易出現的情況:觀眾參與了場域但沒有進入演出,形式上的趣味並非必然令觀眾更投入。


新評種

水管裏的黏膩與疲勞

新評種:羅倩
末路小花《水管人》

長時間的「黏膩」與「疲勞」使觀眾感受到身體的某種不適感與視聽覺的疲乏,從另一方面來說,卻也貼切的表現了困在地下水管中無處可去、無處可躲,動彈不得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