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傳歌仔戲劇團《李三娘》
透過三娘個體生命的縮影,以及她面臨生離死別時,強烈的兩難心理拉鋸(致遠的投軍、咬臍的離別),忠實地傳達出世事的多變無常,也體現出李三娘之於「家」、廖瓊枝之於「歌仔戲」的堅忍。從現場間歇傳來的簌簌聲,「銀髮」女性觀眾被深深觸動,那隱微於內心的投射,或許也正是臺灣上一代女性歷經時代與環境變遷的心路寫照。
稻草人現代舞蹈團─懸疑舞蹈劇場《今日‧事件》
編創者置入了大量的機關,這些機關所建構出的整體樣貌好似近年來流行的爆炸禮物盒,它引領觀眾遊歷於各處驚喜間,而此環境劇場確實跳脫戲院原有的視覺框架,範圍遍及每一角落,同時透過影像的銜接、轉折,文本不僅有單一的五感體驗,亦是老人的內心世界,其過程波瀾不斷。
國家交響樂團《白建宇&NSO─五重奏》
白建宇對於重奏有十分獨到的想法,例如提琴主奏時,他的聲響不是「伴奏」,而是「襯和托」,以陪襯方式並且將主奏包覆將之托起,讓主旋律更加穩固,換成鋼琴主奏時,光芒閃耀但卻不刺眼,合著協奏者一起做音樂,讓人感受室內樂的美好。
《小野麗莎演唱會》
聆聽小野麗莎演唱會最讓人感受到的是音樂與人的一致性,沉浸在其中,Bossa Nova音樂的精神──自在、不受拘束、不受限,旋律像遙遠的浪,不斷擴展推向岸邊,複式融合與延伸,廣袤而無垠,種種的想像與節拍的湧現在此時彼刻不斷拍打自己。
愛樂劇工廠《雲海中的仲夏夜─天祭HOCUBU》
簡略的內容與缺乏明確的解釋,使得結尾沒有足夠的說服力,也略顯得草率。這文本的問題,使得《天祭HOCUBU》所欲提出的故事涵義,到了最後依舊是模糊的。即便導演企圖使用大量的音樂與舞蹈,帶出和解後的美好意象,但對觀看而言,真正感受到的,或許只剩下表面上的形式而已。
專題座談:「種藝‧眾議:關於評論──評論不是什麼?」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覺方式,一定要去了解當代人在幹什麼,不然當下的歷史就會如同前代那樣被遺忘,所以不是掌握藝術史的理解就可以去寫評論。如果你發現有趣的觀點,就去冒險寫寫看,之後還可以繼續修正與發展,然後再繼續寫。評論不是學者式的嚴謹書寫,每一次都有想掌握的問題,評論是可以謙虛地去寫你感興趣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