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評種

動能十足的親子劇!

新評種:陳信祥
安徒生和莫札特的創意劇場《Rooftop Zoo屋頂動物園爵士親子音樂會》

劇團在製作「動態」手法上,有十分獨到的處理方式,不僅讓大小朋友融入其中,且現場氣氛也被炒得十分熱絡,但「靜態」的比例相對較少,例如妹妹在歌唱抒情段落時,本可以靜靜地將焦點放在舞臺上的演唱者和演奏者,但哥哥還是下臺與觀眾擊掌互動,讓孩子又動了起來,專注力反而轉離舞臺,動靜比例如果調整,效果或許會提升,小小建議提出。


新評種

真實的夢境

新評種:陳昭廷
河床劇團《開房間計劃—人生如是》

這趟旅行如朝聖般莊嚴肅穆,又如陷入一場意外事故中令我緊張,在這些空間的奇異氛圍中,演員們不論做何古怪打扮,做何古怪姿態,反而完全不顯突兀,最格格不入的是我本身,猶如來自現實的闖入者,演員們是那世界的居民,好意的為我指引回家的方向,將我指引出這場演出,帶著微笑回到現實。


新評種

向下扎根的本色

新評種:林慧真
薪傳歌仔戲劇團《李三娘》

除了劇目的傳統走向,在曲調方面使用許多七字調,保留歌仔戲的本色風味,如七字仔、七字白、七字轉雜念或七字散板等,整齣戲雖然唱的部份多,卻因為多以中快板方式敘述情節、進行對話等,不至於感到沉悶,並且整體聽來仍是相當合於聲情,能適當地表現人物情感。


新評種

音樂勾魂,或情節入勝?

新評種:梁家綺
廣藝劇場NO.3《天天想你》張雨生經典流行音樂劇

或許音樂本身就有一種魔力,為戲劇施與加乘的魔法,屏除於語言之外。那些無法用言語表達的,藉由歌唱與肢體,以最原始的表達方式就足以牽引觀者細胞裡的情緒感受,為之哭泣哀愁,為之熱血沸騰,所以劇情可以退在情緒以外,成為次等的要素,因為在一首歌曲或一段歌舞中,時空與意義可以壓縮也可以延展,歌詞代替了臺詞。


新評種

最「潮」的傳統經典

新評種:吳知豫
國光劇團《春草闖堂》

兩位年輕花旦在劇中分別演出上下半場,兩人在以「西皮」及「二黃」為主的曲調中,將精細的唱功發揮得淋漓盡致;做表方面,舉手投足間不乏細緻的動作,如拍手、插腰、咬唇、伸手指人、甩手帕等,一雙咕溜打轉的眼睛更親切俏皮地表現出少女的活潑直率。雖是新生代演員,演繹老戲仍可謂入木三分。


新評種

當城市開始吞噬記憶──劇場的投映之牆

新評種:羅倩
劇場空間《雙城紀失》

從共同編劇到演出,創作者將對社會現狀的觀察化為劇場,讓觀眾有多一層比較的視野觀看兩個城市,因為映照的觀看,劇場不再單單指涉事件自身或是我們的城市自身,而是處在臺灣的我們,對於劇場裏「消失」的這件事能在觀眾心中綿延得多深遠,透過劇場上的雙面之牆,將記憶的切片重組與觀眾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