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評種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玫瑰」撲鼻香

新評種:吳知豫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雪王子》

主要戲偶本身雖然只有簡單的臉孔,操偶演員卻能藉著豐富的「聲音表情(vocal expression)」來建構、傳達角色的各種細膩情緒,透過栩栩如生的肢體操作,如驚險打鬥中的各種翻滾和拉扯,或是角色間對話的自然姿態,都為戲偶注入生命,也讓觀眾感受到角色充滿靈魂地「活」在舞臺上。


新評種

舊地重演,如何新生?

新評種:羅倩
魅登峰劇團《邂逅》

過去的鬼魂以再次顯靈的方式,將四春園的過去與吳園的現在連接到了一塊,這樣的現地呼應,是此齣戲最令觀眾感同身受之處,不但解決了在戶外讓鬼現身的難題,亦讓探尋舊地的行動就在演員不斷指向、回看、回望身後這片池塘、大樓、排屋,不斷往後看向昔日四春園的後花園,此處曾經存在的歷史,透過鬼魂回返的方式,緩緩掀開過去的歷史殘片。


駐節評論人

錯位的再見,是「在,也不見」

駐節評論人:吳岳霖
魅登峰劇團《邂逅》

有意思的反而是這群演員在演繹上的失誤,像是幾個名字的錯亂(像是阿輝常不經意地叫錯長島雲子的名字)、幾句臺詞的拖沓與含糊、幾次表情的疑惑與驚慌,表現出歲月在他們身上所留下的痕跡,不刻意的表演竟讓整部戲更有寫實的印記。


駐節評論人

戲劇化的日常,無差別的困境

駐節評論人:吳政翰
台南人劇團《無差別日常》

簡化的個人故事、反覆的暴力畫面、大量的嗜血渴望、豐富的視聽刺激、抗拒深度且擁抱表面,共謀串構而成社會集體的一種淺層脈絡。漸漸地,此戲的無差別,如催眠,如迷醉,如餵養,令人對眼前一切感到麻木不仁,表述著人的困境,表述著社會的困境,也表述著自身的困境。


新評種

臺南藝術節音樂展演中的文化填補

新評種:葉佩玲
臺南市民族管絃樂團《臺南市民族管絃樂團2016春季音樂會-藝陣傳奇》

如果是根據在地文化延伸的作品,運用在地共同的語言和樂手的表演熱度,音樂會否更接近觀眾?《藝陣傳奇》使用的陣頭、弄獅和三太子等音樂意象回應臺灣獨有的藝陣文化,加上中西樂融合的豐富多元聲音質地,題材上與觀眾溝通同時,沒有忽視音樂專業。按觀眾熱烈的反應似乎音樂會對他們而言,沒有存在「聽不懂」的問題。


新評種

最單純的食材,最豐富的舞臺

新評種:陳恆益
阿伯樂戲工場《鰻魚安魂曲》

筆者以為《鰻魚安魂曲》,就像是鰻魚飯裡只有鰻魚和白飯,簡單純粹卻也能讓人嚐到感動流淚,最平凡、卻最有生命力的臺灣鰻魚,反而最後成為這道料理所堅持的品質。作為觀眾的角度,今夜的奇幻冒險,招待了我們在舞臺「色」彩、道具鰻魚飯的「香」氣、劇情淡甜的回「味」,三者俱全的安魂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