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末喜舞蹈劇場《海•嶼》
《海•嶼》串聯戶外及室內兩種形式的場域演出,可見編舞者意圖從場域空間形式去加乘舞作欲傳達的概念,然而充分感受到戶外環境原本就很滿的景觀特色,舞蹈在這之中顯現不出特別張力之餘,最後還是接近黑盒子空間形式的室內演出段落卻是較能回應舞作本身想營造的想像與意涵。
古名伸舞蹈團《沙度》
回歸女孩創造沙度的前提下,這一切的恐懼似乎正源自內心自我,也許這一切的想像,就像第二段落中的電扇般,是透過刻意安排所形成的,時而可見女孩操控其想像中的沙度,卻又不免陷入其中;也許編創者想透露的便是此荒誕現象,亦是現代人常見之矛盾心理。
雞屎藤新民族舞團《府城風景畫─霑‧風‧社》風神廟版
舞作主要採用民族舞的肢體語彙作為動作設計框架,並透過身體的原始動能再造型態,亦藉情境賦予新的解釋形式,只是風景畫本身所詮釋的層面涵蓋甚廣,以其為文本之舞作則更顯抽象,若未事先閱讀文宣上的註明,觀眾可能難以輕易解讀其創作意涵,但明確敘述後又讓觀眾「對號入座」,影響更多想像的可能,這也是舞蹈抽象之難。
相聲瓦舍《賣橘子的》
以傳統故事為梗概,加入各式議題,原本擔心包袱(相聲中的笑料)皮之厚薄是否能引起共鳴,但從滿場的笑聲來看,應是通俗合宜的。表演形式加入劇場元素,捧哏配合逗梗的笑料在肢體上做出了舞蹈或與之相呼應的動作,舞臺則以一棵精緻的色塊拼貼樹,搭配貫口有節奏地亮燈,還有高低錯落的木臺子,在視覺上顯得相當豐富完整。
古名伸舞蹈團《沙度》
演出內容直述式的起承轉合,是一般觀眾都能夠親易接受產生共鳴的鋪陳結構,舞者蘇安莉亦藉著其收放自如的舞蹈肢體演出搬演紅衣女孩鮮明的角色個性。其中一段紅衣女孩以語言引導黑衣舞者們帶動她不落地的行進方向與身體姿態的改變,過程中充滿著一種身體凝鍊張力的緊張感,舞者們以極佳的默契與信賴完成該段演出,讓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