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評種

共站而立,共構難行

新評種:邱書凱
谷方當代箏界《箏漾謎情戲箏趣》

樂章曲目與歷史內容在部分段落中也許相應而生,卻無法一以貫之(〈桃花過渡〉、〈但願人長久〉等曲目選擇與歷史背景干係不明);歷史內容在各段落則獨樹一格,難與節目主題相輝相映(歷史內容談至日治時期即收尾,又如何思索當下、展望未來);誠如上述,節目主題與樂章曲目在前述雙向的申論下,不免有擦肩而過之憾。


新評種

戲與人生

新評種:謝昱萱
故事工廠《白日夢騎士》

檯面表露出的溫情與關懷,卻也顯示出主角缺乏獨立與自我管束的能力,因此,在這前提下此例是否真值得作為談論夢想的典範?而在後段演員因劇中推理過程對於案情的種種盲點,迫使彼此陷入猜測其人心的真偽,當中的質疑再次挑戰了人與人間的信任關係,也是否正為編創導向的用意之一?


新評種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玫瑰」撲鼻香

新評種:吳知豫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雪王子》

主要戲偶本身雖然只有簡單的臉孔,操偶演員卻能藉著豐富的「聲音表情(vocal expression)」來建構、傳達角色的各種細膩情緒,透過栩栩如生的肢體操作,如驚險打鬥中的各種翻滾和拉扯,或是角色間對話的自然姿態,都為戲偶注入生命,也讓觀眾感受到角色充滿靈魂地「活」在舞臺上。


新評種

舊地重演,如何新生?

新評種:羅倩
魅登峰劇團《邂逅》

過去的鬼魂以再次顯靈的方式,將四春園的過去與吳園的現在連接到了一塊,這樣的現地呼應,是此齣戲最令觀眾感同身受之處,不但解決了在戶外讓鬼現身的難題,亦讓探尋舊地的行動就在演員不斷指向、回看、回望身後這片池塘、大樓、排屋,不斷往後看向昔日四春園的後花園,此處曾經存在的歷史,透過鬼魂回返的方式,緩緩掀開過去的歷史殘片。


新評種

臺南藝術節音樂展演中的文化填補

新評種:葉佩玲
臺南市民族管絃樂團《臺南市民族管絃樂團2016春季音樂會-藝陣傳奇》

如果是根據在地文化延伸的作品,運用在地共同的語言和樂手的表演熱度,音樂會否更接近觀眾?《藝陣傳奇》使用的陣頭、弄獅和三太子等音樂意象回應臺灣獨有的藝陣文化,加上中西樂融合的豐富多元聲音質地,題材上與觀眾溝通同時,沒有忽視音樂專業。按觀眾熱烈的反應似乎音樂會對他們而言,沒有存在「聽不懂」的問題。


新評種

最單純的食材,最豐富的舞臺

新評種:陳恆益
阿伯樂戲工場《鰻魚安魂曲》

筆者以為《鰻魚安魂曲》,就像是鰻魚飯裡只有鰻魚和白飯,簡單純粹卻也能讓人嚐到感動流淚,最平凡、卻最有生命力的臺灣鰻魚,反而最後成為這道料理所堅持的品質。作為觀眾的角度,今夜的奇幻冒險,招待了我們在舞臺「色」彩、道具鰻魚飯的「香」氣、劇情淡甜的回「味」,三者俱全的安魂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