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座談:「種藝‧眾議:關於城市──空的空間在哪裡?」
我們所說,空間的關係是什麼?有三點,第一、 劇場建築,第二、 舞臺空間,第三、 觀演空間,所以我想把劇場延伸到觀眾身上,就正常劇場而言,觀眾是坐著看戲,特殊空間的觀眾就不一定在椅子上,或者是黑盒子可以屏除觀眾被非表演外的物體干擾,專注。表演者與觀眾共處在空間裡頭,我們應該多給觀眾一些主導權。
廖末喜舞蹈劇場《海•嶼》
《海•嶼》串聯戶外及室內兩種形式的場域演出,可見編舞者意圖從場域空間形式去加乘舞作欲傳達的概念,然而充分感受到戶外環境原本就很滿的景觀特色,舞蹈在這之中顯現不出特別張力之餘,最後還是接近黑盒子空間形式的室內演出段落卻是較能回應舞作本身想營造的想像與意涵。
古名伸舞蹈團《沙度》
回歸女孩創造沙度的前提下,這一切的恐懼似乎正源自內心自我,也許這一切的想像,就像第二段落中的電扇般,是透過刻意安排所形成的,時而可見女孩操控其想像中的沙度,卻又不免陷入其中;也許編創者想透露的便是此荒誕現象,亦是現代人常見之矛盾心理。
專題座談:「種藝‧眾議:關於表演——身不身體沒關係?」
傅柯看見亞陶表演十分驚訝,原來表演能夠讓自己那一面不能控制的人格表現出來。也許表演者不能夠意識到的,但那個東西很真實,那才是一種震撼的實像,那我們要看這種實像,還是掩飾好好的,很安全的假像?對劇場觀眾來說,要看到所有東西都包裝好好的然後離開,還是要看到真正的實像?身體賦予的重要意義就在這裡。
雞屎藤新民族舞團《府城風景畫─霑‧風‧社》風神廟版
舞作主要採用民族舞的肢體語彙作為動作設計框架,並透過身體的原始動能再造型態,亦藉情境賦予新的解釋形式,只是風景畫本身所詮釋的層面涵蓋甚廣,以其為文本之舞作則更顯抽象,若未事先閱讀文宣上的註明,觀眾可能難以輕易解讀其創作意涵,但明確敘述後又讓觀眾「對號入座」,影響更多想像的可能,這也是舞蹈抽象之難。
相聲瓦舍《賣橘子的》
以傳統故事為梗概,加入各式議題,原本擔心包袱(相聲中的笑料)皮之厚薄是否能引起共鳴,但從滿場的笑聲來看,應是通俗合宜的。表演形式加入劇場元素,捧哏配合逗梗的笑料在肢體上做出了舞蹈或與之相呼應的動作,舞臺則以一棵精緻的色塊拼貼樹,搭配貫口有節奏地亮燈,還有高低錯落的木臺子,在視覺上顯得相當豐富完整。